他是曹操众子中最愁郁的人,却活到了最大的寿数
各位看官晚上好!
往上点↑↑↑↑↑听音频
往上点↑↑↑↑↑
行了你可以往下看了↓↓↓↓↓
曹植,生于公元192年,卒于232年12月27日,享年41岁。
可别小看这个岁数哦,据可靠资料显示:三国两晋时期男性的平均寿命可是……39岁(《健康大视野》)。
▲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七年(226年)五月病逝,时年40岁……
而曹操其他三位出名的儿子:
曹昂,建安二年(197年)随曹操出征张绣,因张绣突然袭击,曹昂与典韦负责断後并一同战死於宛城。
曹彰,于黄初四年(223年)进京朝觐,其间得急病,六月甲戌(十七)日(8月1日)暴毙于府邸中,享年35岁。
曹冲,于然而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病逝,年仅十三岁。
▲“哼,终于报了煮豆燃萁之恨了呢~!”
话说回来,曹植可是三国中出了名的“作死帝”:早在建安十九年(214年),曹植留守邺城时,他就整日与丁氏兄弟、杨修等一众狐朋宴饮作乐。而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他更是在曹操外出期间,私乘王室马车,借酒兴驰骋于司马门前的禁道,一直游乐到金门。要知道,这禁道可是在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。曹操闻听后大怒,处死了公车令,十月便召令曹丕为世子。
这不是作死,是啥呢?况且……还搭上了倒霉的公车令。
▲冤哪~~
然而,这只是曹植命运转折的开始。
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正月,曹操病逝于洛阳,曹丕继王位。曹丕称帝之后,对曹植严加防范,只是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,不好下手,只得屡次将曹植徙封。
曹植从一个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,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。
到了黄初二年(221年)七月,30岁的曹植徙封鄄城侯,黄初三年(222年)四月,曹植被封为鄄城王,邑二千五百户。其后,就是不断改变封地,直到魏明帝曹叡继位这一情况也并无改观,其目的是让曹植不能培养自己的势力。
然而话虽如此,想保住小命也并不容易,在《三国志·魏书·楚王彪传》 就有记:【嘉平元年令狐愚与王凌谋立曹彪,事发,曹彪自杀。】而后记:【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,坐知情无辅导之义,皆伏诛。】
当时魏国对诸侯亲王的监督体系就是由监国谒者、 防辅吏构成的,他们担负着检举诸侯之过、防非辅正之责,监国谒者因未能及时上报曹彪之过,便受株连被杀。因此,监国谒者势必严密伺察诸侯之过,及时上报、纠过,以免祸及自身。而曹植【任性而行,不自彫励】的性格,必然会频繁与监国谒者发生冲突,为其所奏。然而即便如此,曹丕抑或曹叡也并未借机对他下手......
其实,理由并不复杂。
试想,曹植屡次被徙封,若是有足够的政治头脑,唯一要做的便是低调,消除曹丕的猜忌,静候东山在起的机会。可是曹植【常自愤怨,抱利器而无所施】,因而一再上疏,请求曹丕给自己一个报国的机会。然而越是这样,越是将自己的心机暴露无遗,越是暴露无遗,对手越是知道怎样控制你。曹丕既然能够将曹植玩弄于鼓掌,又何必冒残害骨肉之名杀死曹植呢?无非对曹植给予鼓励,敷衍了事罢了。
▲你……够狠!
而另一事件,其实也映射出曹植内心并不觊觎帝位。
话说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曹操到洛阳后,得了重病,使驿马往召曹彰。可曹彰还没有到洛阳,曹操就死了。曹操此举绝不是让曹彰即位的意思,那会是曹植吗?
可能性不大。
为了政权稳定性考虑,曹丕羽翼丰满,曹操不可能做如此有风险的事情。唯一的可能就是临死前想见儿子一面。但是曹彰想的可不简单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贾逵传》记:【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,从长安来赴,问逵先生玺绶所在。逵正色曰:“太子在邺,国有储副。先王玺绶,非君侯所宜问也。”】,问玺绶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怀疑曹彰居心不良。注意关于问印绶的记载是有陈寿三国志正文记载的。
还有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矫传》:【太祖崩洛阳,群臣拘常,以为太子即位,当须诏命。矫曰:“王薨于外,天下惶惧。太子宜割哀即位,以系远近之望。且又爱子在侧,彼此生变,则社稷危矣。”】这里的爱子指的是曹彰。可见曹丕继位时的危机所在,一是群臣拘泥于得到汉献帝的诏书才继位,二是曹彰也可能生出意外变故,毕竟曹彰在洛阳。
所以推测曹彰不是个安分的人,政治上偏向曹植,曹彰认为曹操想立曹植为继承人,结果曹植举袁绍儿子的例子,裴注【魏略曰:彰至,谓临菑侯植曰:“先王召我者,欲立汝也。”植曰:“不可。不见袁氏兄弟乎!”】
▲兄弟,你想多了
而之后的故事似乎也对曹植的话做了某种印证:曹彰,于黄初四年进京朝觐,其间得急病……六月甲戌(十七)日(8月1日)暴毙于府邸中,享年35岁。
果为急病吗?
所以总结来看,是曹植身上的文人气质和不愿觊觎帝位心理决定了他的命运,然而愤郁一生,抱利器而无所施,最终落个郁郁而终的结果也颇为残酷。或许,这就是帝王政治,或许,这就是贵族的命运。
做出了七步诗的曹植,文采是毋庸置疑的,但也终究难逃出历史的车轮下。
近期热门文章: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